文章来源:积水科 时间:2019-10-08 14:38
提醒:由于篇幅原因,内容不够详尽,把你的问题告诉“线上医生”,先做初步分析。 线上医生>>
水肿发病的中医学说(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对水肿早有详细的论述,《内经》中对水肿称为“水”,《金匮要略》一书中称之为水气,以腹水为主要表现的水肿称为膨胀。水肿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而引起的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疾病,严重的还可能伴有胸水、腹水等。
水肿的发生,主要是体内水液运化失常,不能正常输布排泄所致。体内水液的正常代谢有赖于肺气之通调、脾气之转输、肾气之开阖、三焦之决渎以及膀胱之气化。肺、脾、肾、三焦机能共同完成体内代谢。若外感病邪侵袭,内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肺失宣降、脾失运化、肾失常度,三焦气化失利,水液气化失衡,水失滛溢于肌肤则形成水肿。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是由于病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水液气化障碍阴阳机能失调、气血津液机能失调等诸多原因引起的,其中病因以外感风邪、内伤饮食劳倦为主,其病机主要与脏腑功能失调、水液气化障碍密切相关。
水肿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清代名医沈金鳌对水肿病有最精辟的分析,他说“脾虚不能制水,水逆上行,干及于肺,渗透经络,流注豁谷,汇入经隧......”他的这种说法和现代病理学理论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内经》一书中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古人谓肿胀之病,惟水肿为最难治,水去肿退,则当健脾理气,使盛气实而建运,则水自行而体自健。如其不效,则当通大便。大抵水肿多由肝肾脾约,肝盛则多怒,气上升而不下降,脾约燥湿不能互化,则大便不通。脉坚实任按者,可以攻下。水肿禁忌人门曰:“凡治水肿,极忌甘药,助湿作满”。本草曰:“病嗽及水,全体忌盐”
治疗水肿的方法(消水法):
北京积水诊疗中心中医医院的专家团队经过数年研究结合各自临床经验,综合总结出治疗全身各部位水肿的经典方法——消水法疗法。该方法通过扶正培本、行气利水、益气活血全面消水肿,从根本上排出体内瘀积之水。
第一:扶正培本 调达三焦
肺主行水,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的疏通和调节作用。由于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所以说“肺为水之上源,肺气行贝水行”(《血证论‘肿胀》)。
脾运化水湿,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脾主运化水湿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
肾主水,肾为水脏,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靠肾阳对水液的气化来实现的。人体的水液代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水谷精微中具有濡养滋润脏腑组织作用的津液输布周身;二是将各脏腑组织代谢利用后的浊液排出体外。这两方面,均赖肾的气化作用才能完成。
第二:行气利水(强心肾 健脾胃 宣肺养肝)
祖国传统医学虽然认为水液代谢的调节主要是由肺、脾、肾等脏腑共同完成的,但与肝也有密切关系。因肝主疏泄,能调畅三焦的气机,促进上中下三焦肺、脾、肾三脏调节水液代谢的机能,即通过促进脾之运化水湿、肺之布散水津、肾之蒸化水液,以调节水液代谢。三焦为水液代谢的通道。由此可见,肝脏是通过其疏利调达三焦脏腑气机的作用,来调节体内的水液代谢活动的,这就是理气以治水的理论依据,是协助行水的重要一环。
第三:益气活血 补气利水
肾司开合,为主水之脏。脾主运化水液,为水液代谢之枢纽。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心主血脉,行血而利水运。饮水入胃,中焦之水经脾气的运化,肝气的疏泄,散精于上焦;心肺同居上焦,上焦之水为清水,清中之清者经肺气宣发,心脉通利而散布到肌腠、皮毛、四肢、百骸,其代谢废物即变为汗液等排出体外;清中之浊者得肺气肃降而输达下焦;归肾之水为浊,浊中之清者复经肾气的蒸腾上升至心肺而重新参加代谢,浊中之浊者经肾气开合送至膀胱,而排出体外。
水液的正常代谢,与五脏系统功能正常,阴阳平衡密切相关,阴阳并需,尤以阳气为要,阳旺则气化,气化则水自化。水与血同源异名,水病不离乎血,血病而不离乎水。水与血在生理上互相为用,病理上互为因果。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